懿兴生态 | 董事长谈“海绵城市”,4个关键词轻松解读!
发布人:东莞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景观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:2019-12-31“足不出户,就能看海”,这是很多城市在雨季都会出现的现象。防治城市内涝,国家正在推进“海绵城市”建设。什么是“海绵城市”?通过四个关键词就能理解。
“海绵城市”的学术专业名称是绿色基础设施,其功能是采取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,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。简单地说,城市就像海绵一样,下雨时可以吸水、渗水、净水、蓄水,需要时可以将蓄存的水“挤”出来加以利用。
“海绵体”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基础设施,可分为“蓝海绵”、“绿海绵”、“灰海绵”。
“蓝海绵”指代塘、江、河、湖、海等自然水系,具有排水、蓄水的功能。
“绿海绵”指代绿地、花园、湿地、树林等植被。可吸收雨水、净化水质、涵养水源。
“灰海绵”指代排水管网、泵站等硬质设施。起到传输、排放雨水的作用。海绵城市的建设,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三种“海绵”的规模和质量。充分发挥三种“海绵体”的协同控制作用,可促使降雨就地消纳和循环利用。
建设海绵城市,有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生态化技术。
“渗”——加强雨水的自然渗透,避免雨水汇聚到市政管网;
“滞”——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;
“蓄”——把雨水留下来,让雨水成为资源;
“净”——通过土壤的渗透,通过植被、绿地系统、水体等,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;
“用”——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;
“排”——雨水通过“海绵体”的下渗、滞蓄、回用,剩余部分通过管网、泵站外排。
通过这些技术途径,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,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、调蓄、净化、利用和排放能力,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。
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、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,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
按责任分工,可划分为“决策者”、“指挥者”、“设计者”、“建设者”、“养护者”、“支持者”、“参与者”等七个角色。
“决策者”和“指挥者”是城市人民政府,起着总体规划和引领作用。政府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,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规划区及各地块的控制目标,实施专项规划具体落实建设任务。
“设计者”和“建设者”是规划/排水/道路/园林/交通等相关从业人员,在建设项目的设计、施工过程中,严格落实相关规划中确定的控制目标、指标和技术要求。
广东懿兴担当的就是“设计者”和“建设者”两个角色,为海绵城市提供河道水景设计、湿地设计和花境设计等。公司种植的水生美人蕉、再力花、芦苇等各类水生植物,在常德穿紫河修复、南宁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中已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。
“养护者”是设施维护运营单位,要做好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,保障设施正常、安全运行。
“支持者”和“参与者”是社会公众,可因地制宜“创造”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、新技术,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、绿色阳台、微型湿地、屋顶菜园……
海绵城市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,需要全社会各施其职,普及海绵城市理念,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。